http://images.cloud123.net/n00000473/DBImagesComm/1/logo2_2.png?width=150&commid=831
无白酒不生活
(更新日期:5/19/2013) (浏览次数12070)
劳作了一天的人,感到浑身乏力,疲惫不堪或者被一时解不开的烦恼事搅得愁云满面闷闷不乐的人,晚上回到家里,捧上一碗清洌洌的崇明老白酒,配上几碟可口的小菜,身心当下变得轻松了。几口米酒下肚,一股股暖流随着甘醇的米酒流淌进心田,紧锁的眉宇自然会舒展开。不一会,疲惫和烦恼全被抛至九霄云外,把酒当歌,去愁解忧。

崇明老白酒是崇明岛上的传统特产之一。

正宗的崇明老白酒由百分之百的纯糯米酿造,酒中不含任何添加剂,经过自然沉淀灌注而成,严格消毒后封装入库。其酒色清纯,酒度适中,酒味甘醇,酒香馥郁,营养丰富。与其他酒类相比,不仅低度爽口,而且还有浓郁香味,甘甜中略带一点酸味的特殊口感。所以男女老少都爱喝。如果保存得当,一年四季皆宜。冬天炖烫后喝,夏天冰镇后喝,风味更独特。

崇明老白酒是传统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酿造酒。崇明人酿造老白酒的历史已有百年以上。据老人们说,只有岛上温湿的气候条件才能酿造出价廉物美的崇明老白酒。离开了崇明岛即使是在岛的周边地区,用同一种原料和同样的方法酿造出来的米酒,无论色泽、口味、酒性与崇明老白酒迥然不同。例如:启东的白酒、青浦的黄酒、常熟的米酒等。

从十月下旬到来年四月上旬,岛上的气温条件都可以酿酒。在这半年的时间内,尽管前后气温相差很大,但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按照不同的环境温度控制原料、水、酒缸的温度以及酒曲发酵过程中温度。通过一系列巧夺天工的过程才制造出这人间佳酿。

四月以后,岛上气温渐渐上升到二十摄氏度以上,面对完全依赖人工控制的发酵工艺,在那个时候经验再丰富的酿酒师傅也无法掌控和保持酒缸内的温度。在崇明岛的历史上,通常在四月以后十月以前是不酿酒的,在这段季节里人们饮的酒或从商店里买的酒大多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前的陈酿。

在过去经济十分落后的年代里,酿酒是富裕人家的奢侈之举,贫困的家庭温饱很难顾全,没有条件自家开设酒坊自行酿酒。多数的人家到了非要用酒的时候,才到邻近的杂货店里零拷几斤。若遇上年内要娶媳嫁女或有钱人家小孩满月等喜庆之事,往往提前酿上一二缸米酒封上坛口,到时候当场开坛宴请宾朋。那些酒缸盈、粮仓满的富裕人家一年酿酒数次也是家常便饭。

崇明老白酒也叫水酒,顾名思义,酒中酒精含量较低,但泉香而酒洌,连不会喝酒的妇女和小孩也能喝上几口。就凭这一点,岛上人家无论是婚庆、小孩生日、老人祝寿还是殡葬、祭祀等场合,都离不开崇明老白酒。在当时,仅是几毛钱一斤的米酒却能换来一生中难得的热闹场景,何乐而不为。

那时候,崇明岛上除了崇明老白酒外,其他的酒固然很难买到,但即使能买到其他的酒,也绝没有崇明老白酒的那种闹猛而替代不掉它。当时岛上人家存放酒用的是六十斤装的瓦罐酒坛,斟酒用的是白瓷大茶壶,或烧水用的铜吊子,喝酒用的是大口径瓷碗。现代人们喝现代酒通常是酒斟至八分满算是礼貌,而且彬彬有礼,小心翼翼,滴酒不漏。而那时候斟老白酒时,习惯上非要斟至满盈,直到溢出为止,方显出主人的慷慨、好客。人们喝酒也不必拘礼而小心谨慎,而是开怀畅饮。一直到男人们红光满面,女士们颜加桃花时方为尽兴。从酒席上下来的人身上散发出一缕缕酒香。堂内堂外欢声笑语不绝,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劳作了一天的人,感到浑身乏力,疲惫不堪或者被一时解不开的烦恼事搅得愁云满面闷闷不乐的人,晚上回到家里,捧上一碗清洌洌的崇明老白酒,配上几碟可口的小菜,身心当下变得轻松了。几口米酒下肚,一股股暖流随着甘醇的米酒流淌进心田,紧锁的眉宇自然会舒展开。不一会,疲惫和烦恼全被抛至九霄云外,把酒当歌,去愁解忧。

随着上海长江隧道和大桥的通车,光顾崇明老白酒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除了崇明籍人士对家乡土酒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外,那些来自全国各地喝腻了各种洋酒名酒的商场老总们,难得换个口味,喝上两杯地方土酒,反倒显得儒雅而纯朴,有种反朴归真的感觉。

传统的崇明老白酒不加任何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并坚持用自然沉淀的传统工艺,确保其纯天然的特色。

崇明老白酒也被评为上海市民的满意产品。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酒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千方百计改造设备,引进最新科学技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分别酿制出各种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米酒,有浓香型、爽口型、清甜型、配制型。其中还有生老白酒和熟老白酒之分。酒度从八度到十三度以上,保质期从六个月到十二个月以上。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喝上新酿米酒的宿愿也即将成为现实。

随着崇明岛“上海后花园”“生态旅游岛”地位的确定,崇明老白酒将越来越闪耀出其传统特产的熠熠光环。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顾炳生 

 


打印预览
Copyright ©
地址 邮编 电话 021-69629357

修改
进入移动端访问
Powered by :